湖北快3开奖结果图湖北快三开奖号

你的位置:湖北快3开奖结果图湖北快三开奖号 > 新闻动态 > 黄克诚的遗憾:去得早干得多又能打,为什么落选四野大兵团司令?
黄克诚的遗憾:去得早干得多又能打,为什么落选四野大兵团司令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3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黄克诚,是开国大将中的佼佼者,前半生都在战场上度过,立下赫赫战功,但在四野却有些美中不足。

1949年,第四野战军强势登场,手底下管着4个大军团。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它是咱们军队里人数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最能人辈出的部队,原本是从东北野战军发展过来的。

要是用四个字来给四野下个定义,那大概就是战无不胜了。

那时候,四个野战军里的兵团司令分别是:12兵团由萧劲光指挥,13兵团是程子华负责,14兵团归刘亚楼领导,而15兵团则由邓华带领。

确实,这四位都是打仗很厉害的军事奇才,可奇怪的是,黄克诚却没有在名单上。

你得知道,1945年的时候,黄克诚就带着队伍去了东北,开始建立根据地。解放军能在东北站稳脚跟,赢得胜利,黄克诚可是立下了大功,功劳得算一半。

那么,为啥黄克诚没在四野当个兵团司令呢?中间到底有啥缘由呢?

说起黄克诚,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纯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,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战斗到解放时期,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切,这是确定无疑的。

不过,要是仔细问问黄克诚都指挥过哪些大仗获胜,估摸着很多人会答不上来。

所以,关于黄克诚的第一个误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产生了,大家错误地把他没能当上兵团司令的原因,归结为他不会打仗,但这其实完全不对。

解放军真是高手如云,像彭德怀、粟裕、刘伯承、林彪这些人,都是打仗出了名的厉害,堪称赫赫有名的战神。

有些人是默默无闻就把仗打赢,低调做成大事的隐藏高手,黄克诚就是这样的人。

说到打仗,黄克诚真是个顶尖的战略家,他总能提前想好招儿,看清整个局势。一上了战场,他那个勇猛,简直了!总的来说,黄克诚带兵打仗,那是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

自古以来,只要打仗,那些第一个爬上云梯去攻打城池的士兵,都是功劳最大的人。

1930年的时候,彭德怀带着红五军去攻打修水县城,这次攻打的主要负责人是黄克诚。战斗一开始,黄克诚就第一个冲了上去,他动作迅速,几下就顺着梯子爬上了城楼,把挡道的敌人给解决了,好让后面的部队能顺利进城。

打了一晚上的硬仗,红五军赢了个大满贯。彭德怀对这位外表斯文的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,他说:“每打一次仗,我就能发现一个好干部。修水这场仗,让我记住了黄克诚。”

修水战役算是黄克诚第一次展现军事才能,从这点可以看出,黄克诚带兵打仗的勇猛程度,可不比他的老搭档林彪等人差,说他不会打仗,那只是因为外表给人的错觉罢了。

同时,光当个勇猛无敌的常胜将军还不够,还得有脑子。说到脑子灵光,黄克诚可是全军都服气的战略高手,是军队里名副其实的智多星。

按陈毅的说法就是:“别看你们黄师长眼镜挂着,但他眼光可厉害了,能瞅到老远的地方。”

1945年,打完仗赢了之后,9月份,毛主席去到重庆,找蒋介石商量事情。

就在这个时候,黄克诚机灵地看清了形势,他觉得国民党的主力部队离东北太远了,根本没办法及时控制东北。

要是咱们军队现在就去东北,赶紧在那边站稳脚跟,那就能占到好多优势和条件,现在可真是最好的时候了。

黄克诚给毛主席发了封电报,毛主席在重庆收到后,在屋里走来走去,接着就开心地笑了,并回复了四个字:“我完全赞成!”

就在那一天,毛主席给全党发了份电报,清楚地说了要“往北边发展,往南边防守”的战略计划。

确定这个战略方向的是黄克诚,他在全军里,是第一个提出东北战略的人。

黄克诚压根儿没想到,攻打东北的重要任务,会交给他带领的第三师。就在要出发的那天晚上,他给队伍下了两条铁规矩:一个是要带上冬衣棉被,另一个是得全装待发,不能少一样武器。

那会儿,下面的人都在叽叽喳喳地讨论,有消息说,日本投降后,东北那边满地都是物资武器,去了就能随便拿。这趟路这么远,怎么不光带点儿轻便的东西上路,反而要背着重东西走呢。

1945年11月,大军到了辽西,那时候东北正是冷得要命的冬天,大雪纷纷扬扬,静悄悄地铺满一地。战士们一看,都愣住了,啥物资装备都没见到。还好听了黄克诚的劝告,不然的话,别说建根据地了,光是这寒冷就能把人冻死。

那么,像这样一位既勇敢又聪明,还是最早带领军队去东北打天下的百战百胜的将军,为啥没被选上当兵团司令呢?

1949年,黄克诚没能当上四野兵团司令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,至于为啥会这样,大家的说法都不一样。

首先,有人老说黄克诚打仗不行,但这真是瞎扯。你看看他的军功记录,黄克诚一出兵,那都是赢的。只是我们军队里高手太多,这样一来,就显得他的军事本事没那么突出了。

另外,说说黄克诚的做人做事风格,真的很值得聊聊。在军队里,大家都知道黄克诚是个直肠子,只说真心话,而且敢于说出来,宁死不屈。

在漫长的当兵日子里,黄克诚经常因为说话太直而多次被拿掉官职。

1930年6月,因为指挥思路出了问题,中央决定集合大军去攻打大城市,首先选中的就是武汉。

在战前的讨论会上,黄克诚是唯一一个站出来,直接说出自己担心的人。他坦言,以红军现在的力量,恐怕攻不下武汉。

黄克诚讲了真心话,可没想到被上头的人狠狠批评了一顿,说他怕打仗。结果,上级把他职务给撤了,让他留在支队里继续做事。

后来,彭德怀找黄克诚闲聊,开玩笑说:“你可真勇敢,居然敢拿鸡蛋碰石头。”黄克诚一点没往心里去,回答说:“我这人有啥说啥,从不藏着掖着。”

没过多久,黄克诚终于有了新机会,被任命为红一师政委,接到命令去攻打赣州。

他是个挺有战略眼光的人,一眼就瞅出这地形不适合攻城,只会白白搭上士兵的性命,所以他赶紧向上级请求,希望能取消这次任务,但没被同意。

打到一半时,情况真的挺糟糕的。黄克诚因为非常关心士兵,就主动带着部队撤退了,没想到这却让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,最后还被撤了职。

1933年9月,蒋介石带着号称有100万人的大军来围攻红军,红军在战斗中的人员损失越来越多。

黄克诚实在是忍不住了,就算可能会得罪人,他也鼓起勇气向领导提出建议,希望毛主席能回来掌舵。不过,可想而知,这个建议并没有被接受。

他也犟上了,死活不听劝,硬要说真话哪怕别人不爱听:“红军已经打不起了,不能再跟敌人硬扛,现在最重要的是留住咱们的革命队伍。”

明明是根据真实情况提出的深刻见解,却被博古等人说成是对革命失去了信心,结果可想而知,他再次遭到了撤职的处罚。

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走完长征,到达陕北后,在毛主席的带领下,黄克诚开始受到重用,从那以后,他和毛主席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
黄克诚这人就是直性子,不管上头领导是谁,也不在乎领导对自己看法咋样,他只认准一条理儿,那就是只做对中国革命有好处的事儿。

有的只是领导者自视甚高,不听他人意见,而有的领导者则心胸开阔,乐于接受建议,毛主席就属于后者这种类型。

抗战一打响,八路军就不再设政委这个职位了。黄克诚很快就看出问题来了。那时候,八路军队伍能打仗,抗日劲头足,哪儿都好,就是开始有点不太守规矩,纪律上有点松动了。

黄克诚瞧着这情形,觉得不对劲,于是便向中央递交了报告,直接点出了问题,提议重新采用政委制度以及相关的政治机构。

其实,不管是在红军刚开始的时候,还是后来变成八路军,要实行什么政策,都得先让领导点头同意才行。

大家都默不作声,唯独黄克诚站了出来,直言不讳地说这样不对,这不就像是在挑战领导的决定嘛。可黄克诚才不在乎那些规矩礼数,他一门心思只想说出真话,讲出对的观点,做对的事情。

幸运的是,黄克诚的一片真心碰到了同样欣赏英雄、心怀宽广的毛主席。毛主席和黄克诚有着共同的心愿,那就是盼着中国能越来越强盛,怎么对国家好就怎么干。

就这样,毛主席听了黄克诚的意见后,决定重新实行八路军的政委制度。

这么说吧,一个好的军队里,得有人说真话,也得能容得下说真话的人。不光毛主席,像老上级彭德怀,还有陈毅、刘少奇这些大领导,都特别欣赏黄克诚的直性子。

所以,黄克诚没当上兵团司令,并不是因为和人结怨。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没能当上兵团司令呢?

1949年的时候,四野部队诞生了,手底下有四个特别能打的兵团,但奇怪的是,这些兵团的领头人里却没有资深的老将黄克诚。

早在1945年,黄克诚就带着队伍去了东北,打下了根据地,这比四野成立还要早上四年呢。

那么,既能打胜仗、又能干实事,还敢于直言不讳的黄克诚,到底为啥没被选上呢?

黄克诚没能成为兵团司令,说白了就是岗位不合适,也就是各有各的专长所在。

黄克诚不仅是大家公认的战略行家,而且很少人知道,他在财务上也特别精明,很会精打细算。

大家都知道,打仗特别费东西,就连一粒米、一颗子弹,后方都得精打细算,确保每样东西都用到刀刃上,这样前方打仗才能没有后顾之忧。

黄克诚算账特别厉害,是个高手。在工作会议上,他这样跟手下的战士们说:

我们做武器,一颗野炮弹得用掉300斤高粱米,一个榴炮弹得400斤。关里那边物价贵,算下来每个炮弹差不多要1500斤高粱米。同志们,你们每开一炮,就相当于花了农民一整年的收成,可得好好珍惜啊!

那次打完仗,有个小战士因为缺少实战经验,用了好多不必要的炮弹。黄克诚知道这事后,就亲自上阵,耐心地教导他说:

你晓得不,一粒子弹能换12斤高粱米,一个手榴弹能换36斤高粱米,你这小伙子咋就不理解老百姓的辛苦呢。

经过黄克诚的教导,咱们的部队始终记得东西来之不易,对老百姓很关心,不管走到哪儿都受到群众的称赞。

再来说说建立东北根据地的事儿,那时候,黄克诚带着一支声势浩大的上万人大军,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东北。

在啥都没有的条件下,既没有政府管理,也没有医疗救助,衣服食物都缺,就这么艰难地,他们还是建起了根据地,他的后勤组织能力真是没得说。

那时候,中央的命令是让黄克诚去和已经进到东北的我军部队会合,跟早就到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打上几仗,拦住他们往北推进。

黄克诚那股倔强劲儿又来了,他觉得现在解放军兵马都累了,东西也不够用,不适合跟敌人打仗。所以,他又自己写了份报告,提议先别急着打,把根据地建好,站稳脚跟才是关键。

事实证明,黄克诚的决定没错。对毛主席来说,像黄克诚这样既能打仗又肯干实事的人才,当然是越多越好。

大家都说环境成就伟人,当东北的大地燃起战火的时候,解放战争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候,这时候,兵团司令就得要能指挥硬仗,赢得胜利。

不是说黄克诚不会打仗,而是比起他在军事上的本事,他更擅长管理后勤。

看看那时候的东北,能打胜仗的将军有不少,但要说到谁能把庞大的后勤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,那就得数黄克诚了。

毛主席很会识人用人,特别擅长安排人手,他总能把人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。所以,黄克诚没有去做兵团司令,而是被派去当后勤司令,负责整个大后方的所有工作。

辽沈战役打完后,黄克诚接到新任务,要去天津,负责接手和管理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,并且进行建设,他当上了天津市委书记。

就像当初白手起家创建东北根据地那样,他又一次把天津管理得十分有序,积累了管理大城市的宝贵经验。

1949年8月,黄克诚又一次去了湖南搞建设,他重视城里乡下的平衡发展,打压国民党剩下的武装力量和土匪,推行土地改革。这样一来,社会慢慢变得安稳,工业生产也搞起来了,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。

黄克诚所到之处,总能搞得有声有色,因此,在1955年,这位老前辈被授予了开国大将军衔,并且在所有大将中排名第三,只比粟裕和徐海东稍低一些。

黄克诚将军一辈子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尽心尽力,他心里装的全是祖国和人民,说话直白无畏只为革命能成功。黄将军,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,向您致敬!
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